平衡“人车矛盾”,构建城市“动静空间”的新平衡 ——对城市发展空间利用的再认识

日期:2019/2/27 14:23:04 | 点击量:

这是世通原创的第  95  篇文章

2.jpg

图1 街道停车占用慢行道路

 

3.jpg

图2  社区停车占用居民活动空间


当前,交通拥堵成为大城市的核心城市病之一,既有动态流线上的拥堵,延长了人的通勤时间,也有静态停车的拥堵,占用了人的日常活动空间。身处大城市的我们,开始反思人在享受汽车便利的同时,也被汽车给绑架了,正在上演“人”与“车”的空间争夺战。但说到底,车是为人的动态出行服务的,需要从“动”与“静”两种状态,重新审视“人”与“车”两大主体对空间的不同需求,强化空间的平衡配置。在北京加快存量空间的疏解整治优化、城市功能织补和更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世通咨询团队和中联广达交通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联袂研究,创新提出从“人”与“车”的二元空间角度,审视城市发展空间的优化再利用方向和建议,希望能为北京城市空间和交通相关规划政策提供新思路和新支撑。


“车”引发的交通问题是城市空间利用的重要病灶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变的越来越大,相应的人口规模和汽车保有量也不断增长,交通拥堵、通勤效率、尾气排放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行车难,停车难”日益成为城市病的首要病灶。过去,我们审视城市交通,往往是从公共交通与私家车出行两个对立维度思考的多一些,从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两个建设层面实施的多一些,对行车道路空间考虑的多一些,对静态停车空间考虑的弱一些。但如果把交通问题置于城市空间这个大框架下去思考,我们可以看出,“人”与“车”成为占据城市空间的两大主体,而且这两个主体都具有“动”与“静”的双重特征。也就是,人、车的流动性需要占据空间,人的办公、生活以及车的停放也需要占据空间,前者“动”需要的是道路空间,后者 “静”需要的住宅、办公楼宇和车位(库)等是静态空间。而且“车”随“人”走,车的空间与人的空间在一定的时空范畴又形成叠加效应,加剧了城市空间引发的利用矛盾。

在过去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中,我们对于空间的开发利用,都是按照道路与地块相交错的网格进行一级开发与二级载体建设,但对于整个城市基于区块点、交通线与区域面的统筹平衡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以北京西站为例,人流、车流与南北广场、两侧道路及交通线路的一体化设计就正好是南辕北辙。过去,西站人流集中在北广场,公交线路也在北广场,然而南广场有较多的地面腹地空间,但南广场道路又不支撑快速交通通达,导致交通空间配置与交流流线、交通需求匹配性不强,带来局部区域的交通效率较低。社区、产业园区与交通之间的衔接点设计也非常不合理,天通苑、回龙观自不必说,现在崛起的丰台总部基地和四环主路之间,就没有足够交通纵深空间让车快速实现由“动”入“静”,未来有可能造成局部区域交通拥堵。北京儿童医院等各大医院周边由于静态停车空间不足,高峰时刻车流入位(库)排队占据了道路的“动态空间”,加剧了交通拥堵。这背后都是对于“人”和“车”两类主体的“动静”双维空间的统筹衔接需求把握不足导致。


创新树立“人”“车”双主体的城市二元空间概念

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一种生产、生活方式都会有其对应的空间。从广义来看,空间可以分为“人的空间”、“车的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类。其中,人的空间包括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产业空间、公共空间等,车的空间包括道路等动态空间和停车位(库)等静态空间,生态空间包括城市绿化空间和园林空间等。

按照过去的城市规划,我们看待城市空间,主要是根据建设需要划分为市政道路建设和楼宇建设空间(写字楼、住宅和商业楼宇等),同时根据容积率管控,也会预留一部分生态空间。我们认为,这种划分方式在对待占据城市空间的主体上,有重大的缺失,就是没有把“车”作为一个占据空间的重要主体来看待。以北京为例,2017年底北京汽车保有量达到564万辆,所需静态停车面积约8500万平方米,2017年北京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0347万平方米,动静态停车占地面积合计18847万平米,是全市16区2017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近30倍。因此,在当前北京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且北京进入存在空间发展的新时代,城市空间利用必须要树立“人”“车”双主体的概念。

对于车,除了指标摇号等限制措施外,对于这个“主体”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视角。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双修背景下,城市建设发展逐步由粗放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从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利用之际,我们要通过“人”“车”两个主体来重新审视我们对于城市空间的利用机理。过去,城市处于规模化外延开发的时代,我们对于忽视了人和车这两个空间主体持续增长带来的城市空间需求变化问题。当前,在城市更新的新时代,在存量空间非常有限且宝贵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再忽视“车”这个主体与“人”这个主体在城市空间争夺利用之间的利害关系了。

空间作为城市运营和人类活动的载体,空间的分配体现着城市与人的利益关系,空间利用的合理与否是城市与人矛盾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在城市更新规划背景下,空间分配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技术性空间安排,要跳出传统的空间分类理念,坚持“人车”并重且“车”服务于“人”,既要让“车”挤占的本应服务于人的 “空间”还用于人,同时还要为“车”的空间找一个出路,给予“车”更合理的空间。笔者认为,当前北京急需以疏解整治腾退空间再利用为契机,把给“车”找到更合理的“静态空间”作为突破口,才能释放出“人”的活动空间,才能真正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活力。


建立“动静空间”相平衡的新空间利用格局

城市存量空间更新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而存量空间更新发展的核心在于处理好不同功能的空间分配关系。实施以把“车”占用的“人”的空间还于“人”的空间优化理念,是对“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的遵循和实践。未来,需要着眼于提升城市活力和优化宜居环境,以“人”的综合需求为出发点,以新的理念建立城市的空中、地面和地下相结合的空间利用体系,以新的理念建立“动态”与“静态”空间相平衡的新空间利用格局,进一步优化以需求导向的动态空间、静态空间的设计、管理和利用,促进空间要素与功能需求的有机结合,构建和谐的人居空间体系。

一是发展高密联通的动态“车行”空间。“车”的“动态”空间本质是人流与车流的一体化,核心要精细化考虑人流的动向和不同类型人的需求,要避免多年来追求多车道、宽马路的道路设计理念,转而追求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的高密度通达性,强化交通与周边楼宇、绿地公园之间的连通性和便捷性,提升慢行系统的融绿性、亲人性和体验性。

二是按需配置高效多功能的静态“停车”空间。在“车”的“静态”空间上,要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和现代技术,依托“疏解整治”专项行动中的违建拆除、地下空间、专业市场、老旧厂房等腾退空间资源,精细考虑周边居民、企业、机构等各类主体的实际需求,在有限存量空间内统筹考虑停车功能与其他功能需求之间的融合设计,建立更加节地、更加高效、更加灵活地满足周边需求的停车空间。

三是强化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的协同智能引导。针对人流量大的区域,统筹考虑主干道出口与主要功能楼宇、静态停车设施之间的引导管理。同时,强化智慧停车诱导系统应用,对区域所有停车场和停车需求进行大数据管理,不但可以促进停车设施高效使用,还可以协同改善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之间的连接性,系统改善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难问题。




世通咨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世通咨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围绕城市更新、郊区城市化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总体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功能建设、区域形态及风貌规划设计、腾退空间开发利用、城市病治理、城市运营管理等研究,提供规划编制、政策完善、项目设计等决策研究产品和服务。

微信图片_20190117110030小.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