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时期街乡工作的十大转变
街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础平台,处于城市工作第一线,是城市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是落实城市管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2月18日,北京召开全市街道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要树立问题导向,推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向街道改革深化,向社区治理深化,向受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深化。
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全市街乡工作要更加体现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着力推进工作方式的十大转变:
1.工作方向:从“常规化行政管理”向“为人民需求服务”转变。要改变传统的常规化行政管理方式,深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进一步解决好群众反应的热点和痛点问题,着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2.管理机制:从“条块分割”向“协同管理”转变。利用“街道吹哨 部门报到”的管理机制,要进一步优化垂直管理部门与基层街镇的关系,侧重基层街镇的工作需求。
3.推进主体:由“部门为主”向“街道为主”转变。进一步赋权到街道,力量下沉到街镇,基层要牢牢把握服务和管理的基本职责,强化一线的服务力量。
4.推进动力: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谋划”转变。进一步明确街道职责定位,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主动谋划群众的实际诉求。
5.依托载体:从“增量空间扩张”向“存量空间更新”转变。创新空间发展利用模式,进一步做好存量空间的挖潜优化工作。
6.规划布局:从“规划分割”向“多规融合”转变。加强街乡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统一的空间规划管理制度,一张蓝图干到底。
7.建设对象:从“硬性设施”向“软硬并重”转变。街镇改革创新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要进一步挖掘城市的文化精神内涵,积极优化提升人文环境。
8.协同机制:从“各自为战”向“区域统筹”转变。要打破街镇行政边界,尤其是行政边界交叉区域,需要在更大空间尺度上谋划区域要素资源的协同发展。
9.资源利用:从“封闭短缺”向“开放共享”转变。建立健全共建、共享、共治机制,改变街镇的社区、高校、社会机构、企业园区等公共服务资源封闭利用的状态,推进资源的开放共享、协同建设、协同运营等环节工作。
10.推进时序:从“速战速决”向“久久为功”转变。要以群众提升幸福感、获得感为最终目标,要更加注重精致服务,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北京新时期街乡工作的十大转变
平衡“人车矛盾”,构建城市“动静空间”的新平衡 ——对城市发展空间利用的再认识
对北京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四点认识